與長江三峽交織的褶皺深處,一條被歲月浸潤的古道蜿蜒如大地的血管,將億萬年地質運動凝結的鹽脈與人類文明的進程緊緊相連。這是巫鹽古道,一條肇始于新石器時代的生存廊道,一段藏于中國腹心的文明史詩——它從寶源山天然鹽泉的第一縷鹵香中萌發(fā),在四千年光陰里編織成三千公里的交通網(wǎng)絡,用鹽粒串起巴楚秦隴的文化基因,以棧道與號子鐫刻出“因鹽而興、因道而通”的生存智慧。當現(xiàn)代文明的浪潮漫過山谷,這條曾承載民族生計的古道正以考古實證與活態(tài)保護重煥生機,在歷史與現(xiàn)實的交疊中,訴說著人類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永恒命題。
一、文明起源:鹽泉滋養(yǎng)的上古聚落
寶源山鹽泉的發(fā)現(xiàn),是三峽古人類文明的重要起點。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,大寧河沿岸便形成了以鹽泉為核心的聚落,孕育了巫咸國、巫臷國等上古部落聯(lián)盟。據(jù)《山海經》記載,“巫咸國在女丑北,右手操青蛇,左手操赤蛇”,其存續(xù)與鹽業(yè)生產緊密相關。考古發(fā)現(xiàn)證實,至遲在商周時期,先民已掌握“火耕流鹵”的制鹽技術——以草木灰吸附鹵汁,經火熬煮結晶,這種原始工藝奠定了寧廠古鎮(zhèn)“上古鹽都”的地位。
技術文明的早期探索:宋代龍君廟遺址出土的分鹵板(現(xiàn)存于寧廠古鎮(zhèn)博物館),以青石雕刻68個分鹵孔,實現(xiàn)了“按孔配鹵、公平分產”的早期鹽業(yè)管理機制,雖未形成現(xiàn)代股份制,卻孕育了協(xié)作生產的契約精神。同期鑄鐵龍頭裝置(文獻記載為“龍口吐鹵”),通過重力原理自動控制鹵水流量,較歐洲中世紀鹽場的同類設施早約500年。大寧河沿岸的古棧道石孔(現(xiàn)存約3000處),在80公里峽谷間密集分布,形成“竹筧輸鹵”的空中通道——以楠竹連接成管,沿絕壁架設,將鹽泉輸送至下游熬鹽灶區(qū),堪稱人類利用險峻地形的工程典范。
二、黃金時代:鹽脈編織的文明網(wǎng)絡
秦漢以降,巫鹽古道從部落生存線升級為國家級交通動脈。據(jù)《漢書·地理志》記載,漢置“北井縣”專司鹽政,唐宋設“大寧監(jiān)”統(tǒng)管產銷,使寧廠鹽場成為“上供京畿、下濟湖廣”的重要鹽源。古道以寧廠為中心,在層巒疊嶂中劈開九條通道,每條道路因地形演化出獨特形制——緩坡處鑿刻“石砭道”,將青石板嵌進山體,形成寬約1.5米的之字形坡道,石面上至今留存著背夫草鞋磨出的凹痕;絕壁間架設“木棧道”,在臨江崖壁鑿入30厘米深的方孔,插入碗口粗的雜木橫梁,上鋪木板,外沿釘立護欄,下方便是數(shù)十米深的河谷;遇深溝則建“石拱橋”,如鎮(zhèn)坪境內的“接龍橋”,以條石錯縫砌筑,跨度達8米,歷經三百年風雨仍可通行。
北向秦巴道是最險峻的動脈:沿大寧河逆水上行,前半程為“水徑”,鹽船需靠纖夫拉纖逆流,纖繩在礁石上磨出的深槽清晰可見;進入陜西鎮(zhèn)坪后轉為“山徑”,400余公里路途中,“生死巖”段尤為驚心——30度傾角的巖壁上,棧道僅容半只腳寬,背夫需貼壁而行,鹽包擦著巖壁發(fā)出“刺啦”聲響,偶有碎石從頭頂滾落;“卡門”隘口則是天然關卡,兩塊巨石相峙如門,僅能單人通過,曾設鹽稅關卡,現(xiàn)存清代“鹽厘局”石碑記載著“每擔抽銀三分”的稅則。東進荊楚道的“野人洞”段,古木蔽日,腐葉厚達半尺,背夫需結伴而行,腰間別著松明火把,以防野獸侵襲;途經竹溪“百家店”驛站時,可見青瓦白墻的客棧群,石砌馬槽上刻著“安寓客商”的字樣,墻角殘碑記錄著“同治三年重修”的捐資名單。
鹽運鼎盛時,寧廠古鎮(zhèn)“萬灶青煙起,千船白鹽下”,鹽夫、船工、商人組成龐大群體。背夫背負120-150斤鹽包,用“打杵”(三尺長棗木拐杖,頂端包鐵,底部有防滑鐵齒)支撐休息——行至平緩處,“打杵”往地上一戳,肩頭鹽包便架在杵頭,背夫趁機捶打酸痛的腰背;遇陡坡則需“換肩”,左右手交替托住鹽包底部,借勢將重擔從左肩移至右肩,整套動作需在3秒內完成,否則失衡便有墜崖危險。他們的草鞋多以玉米皮編織,行走三日便需更換,腳底板被鹽粒磨破后,常用艾草嚼碎敷在傷口,再用破布纏繞,鮮血混著鹽鹵滲入鞋窠,在青石板上留下暗紅的腳印。這些腳印與棧道石孔、古橋碑刻共同構成古道的“年輪”,訴說著“每粒鹽都是汗珠子變的”的生存真相。
三、衰落與重生:從沉寂到活態(tài)傳承
20世紀后期,隨著公路運輸普及與1997年寧廠鹽泉停產,古道逐漸淡出歷史舞臺,部分路段因風雨侵蝕瀕臨消失。2015年起,一場系統(tǒng)性保護工程啟動:
文物修復:讓歷史肌理觸手可及
巫溪縣投入1200萬元,按“最小干預”原則修復北門溝至剪刀峰8.1公里核心段??脊抨牪捎谩霸E追蹤法”,沿著背夫腳印的凹陷軌跡清理路基,在貓兒灘發(fā)現(xiàn)一處保存完整的“歇腳臺”——三塊條石拼成平臺,中央嵌著拳頭大小的“杵窩”,正是背夫用“打杵”支撐鹽包時留下的印記;在剪刀峰棧道遺址,發(fā)現(xiàn)了宋代的“護路鐵樁”,雖已銹蝕,但仍能看出當年以鐵鏈連接樁頭、防止背夫墜崖的設計。修復團隊特意保留了2公里未經干預的原始路段,讓游客觸摸“原汁原味”的古道:松動的石塊、傾斜的路基、被苔蘚覆蓋的杵窩,行走其上需手腳并用,方能體會古人“步步驚心”的艱辛。
跨域協(xié)作:編織文明保護網(wǎng)絡
渝鄂陜三地簽署《長江三峽文化遺產保護協(xié)議》,聯(lián)合保護大寧河古棧道、宋代龍池等11處國保單位,計劃2025年啟動跨省界文物巡查機制,運用三維掃描技術建立數(shù)字檔案。位于渝陜交界處的“雞心嶺”界碑旁,新建的微型博物館陳列著鹽道上出土的漢代陶片、清代鹽引(官方運鹽憑證),電子地圖動態(tài)演示古道的“九道輻射”網(wǎng)絡。
文旅創(chuàng)新:讓古老號子走進當下
依托修復路段,巫溪縣推出“重走鹽道·尋味千年”徒步線路,串聯(lián)寧廠古鎮(zhèn)(鹽文化博物館)、漢風神谷(巴人文化展演)、紅池壩高山草場,2024年接待徒步者超5萬人次。非遺傳承人將《背鹽歌》改編為沉浸式演出,配合VR技術重現(xiàn)“萬灶鹽煙”場景——觀眾戴上設備,即可“化身”背夫,感受鹽包壓肩的重量、棧道晃動的驚險。傳統(tǒng)節(jié)慶“絞篊節(jié)”復原宋代竹筧輸鹵儀式,演員們在寶源山鹽泉前表演“接鹵舞”,竹篾在手中編織成輸鹵管道,鹵水從“龍頭”中流出,注入象征豐收的陶甕。
四、文明新篇:在保護中續(xù)寫傳奇
如今的巫鹽古道,既是考古學家的“露天實驗室”,也是現(xiàn)代人觸摸歷史的時光隧道:
學術價值:其“鹽業(yè)生產-棧道交通-跨域商貿”的復合遺存,被中國考古學會認定為“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對話的重要物證”,與絲綢之路、茶馬古道共同構成中國古代交通文明的三大體系。2023年,國家文物局將其納入“大遺址保護計劃”,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期調。
生態(tài)啟示:柏楊河濕地段修復中,采用“生態(tài)駁岸”技術,以當?shù)厥亩哑鲎o岸,種植蘆葦、菖蒲凈化水質,棧道下方的淺灘成為白鷺棲息地。這種“修舊如生態(tài)”的理念,讓古道成為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”的活樣本。
精神傳承:鹽夫“肩擔日月、足踏山河”的開拓精神,融入地方文化標識。巫溪縣將每年5月22日定為“鹽道文化日”,市民自發(fā)組織“背夫體驗賽”,青少年用竹篾編織“迷你打杵”,在實踐中理解“每粒鹽都來之不易”的深意。
當徒步者踏上青石板,腳掌與石面上的凹痕完美契合,仿佛與千年前的背夫完成一次跨時空的“腳印對接”;當山風掠過絕壁棧道,鹽工號子的余音在峽谷間回蕩,古老的文明密碼正通過這些可觸摸的細節(jié),在新時代的語境中重新破譯。巫鹽古道的存在,讓我們得以看見:所謂文明,從來不是空中樓閣,而是無數(shù)先民在生存絕境中踩出的腳印,是人與自然彼此饋贈的永恒回響。
巫鹽古道的千年變遷,是一部人類與自然相互饋贈的史詩:鹽泉哺育了先民,先民開鑿了古道,古道連通了文明,文明又反哺著土地。當我們凝視棧道石孔中斑駁的斧鑿痕跡,聆聽非遺館里回蕩的鹽工號子,觸摸寧廠古鎮(zhèn)青石板上的背夫腳印,看到的不僅是一段交通史、鹽業(yè)史,更是中華民族在困境中創(chuàng)造可能、在交流中孕育新生的生存智慧。這條藏于中國腹心的文明臍帶,正以考古的嚴謹、保護的溫度、創(chuàng)新的活力,續(xù)寫著屬于新時代的文化長歌——因為真正的文明傳承,從來不是簡單的歷史復刻,而是讓古老智慧在現(xiàn)代語境中重新發(fā)聲,讓文明基因在時代脈絡里永續(xù)流淌。
附注:古道路線詳圖補充標注以下節(jié)點
1.北上秦巴道:寧廠古鎮(zhèn) → 譚家墩 → 兩河口 → 白鹿 → 徐家坪 → 銅罐溝 → 雞心嶺(渝陜界)→ 鐘寶鎮(zhèn)瓦子坪 → 鎮(zhèn)坪城關鎮(zhèn) → 白家 → 牛頭店 → 曾家壩 → 秋山 → 平利縣長安壩(分線至安康、漢中、關中)。
2.東進荊楚道:寧廠古鎮(zhèn) → 巫溪縣城 → 雙陽鄉(xiāng)(棧道孔遺址)→ 湖北竹溪 → 谷城 → 漢江渡口(轉運至江漢平原)。
3.水徑與棧道結合:大寧河主航道(寧廠至巫山龍門峽口)→ 剪刀峰棧道遺址 → 北門溝修復段(含九層樓、威爾遜拍攝遺址)。
4.南向長江道:寧廠古鎮(zhèn) → 巫溪縣城 → 巫山 → 長江水路 → 宜昌 → 轉陸路至湖南、貴州(部分路段與“川鹽濟楚”通道重合)。
5.支線網(wǎng)絡:如雙陽鄉(xiāng)橋灣棧道孔(連接湖北竹溪)、譚家墩至梯子口段(現(xiàn)存石板路與歇腳臺)。
路線特征標注:
險峻段:生死巖(鎮(zhèn)坪境內)、卡門隘口(鎮(zhèn)坪)、野人洞(湖北竹溪)。
驛站遺址:竹溪“百家店”、鎮(zhèn)坪“鹽厘局”石碑、寧廠“安寓客商”客棧。
現(xiàn)存棧道:剪刀峰棧道(修復段)、雙陽鄉(xiāng)橋灣棧道孔。
修復路段:北門溝至剪刀峰8.1公里(含棧道447米)、寧廠至靈巫洞1.9公里。
通過以上路線整合,巫鹽古道的空間脈絡與歷史縱深得以立體呈現(xiàn),既呼應了“文明大通道”的學術定位,又為讀者提供了可感知的地理坐標與文化坐標。(文/黨雙忍)
2025年7月11日于磨香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