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提出二十周年。貫穿中華文明五千年的“綠色基因”,從陜北沙柳林里“三砍三留”的刀斧分寸,到安吉白茶園“一片葉子富了一方人”的生態(tài)賬本,中華大地上的綠色變遷,恰似一部延續(xù)五千年的進化史詩。這組“基因”帶著先民與自然共生的原始編碼,在工業(yè)時代的環(huán)境壓力下經歷適應性變異,最終在數字時代完成功能升級,既成為中國發(fā)展的“文明源代碼”,更在全球生態(tài)治理中寫下“共生”的通用答案。
一、原始編碼:農耕文明中的“共生算法”——綠色基因的隱性表達
綠色基因的最初形態(tài),是先民在與自然長期博弈中沉淀的“生存協(xié)議”。它不依賴文字典籍,卻通過生產實踐代代相傳,如同基因在細胞中默默調控著生命活動。
陜北毛烏素沙地的沙柳林里,流傳著一套與風沙較勁的“三砍三留”:老枝木質化可砍作薪柴,新苗未扎根必須留足;密叢爭奪養(yǎng)分可疏剪,稀處易遭風蝕要保苗;陽坡光照足生長快可適度伐,陰坡貧瘠則嚴禁動刀。當地老牧民口中的“砍三留三”,是對這一智慧的通俗化表達——“沙柳認規(guī)矩,你留它一線,它護你一片”。相關研究印證,這種策略能顯著提升沙柳生長活力,暗合現代生態(tài)學“中度干擾假說”——適度擾動反而激活系統(tǒng)自我修復力,如同園丁修剪花枝時保留的芽點,總能催生出更健壯的枝條。
往更久遠追溯,良渚古城的水路城門藏著“人魚共生”的精密密碼:8座城門均設“魚道”,通過石縫間距與水流速度的設計,讓幼魚自由洄游,先民只捕撈成年魚??脊虐l(fā)現的魚骨堆積中,幼魚占比極低,印證了“取物不竭”的可持續(xù)實踐。到了明代,徽州《竇山公家議》將這種默契制度化:“凡伐一樹,必補種二株,違者罰銀十兩充公”。據《徽州府志》及歷史地理學者研究,當時徽州森林覆蓋率顯著高于同期歐洲——前者注重“用養(yǎng)平衡”,后者因王室壟斷林地、民間濫伐成風,生態(tài)差距由此可見。此時的綠色基因,是“活下去”的本能選擇,以隱性方式維系著“取之有度,用之有節(jié)”的平衡。
二、變異重構:工業(yè)文明中的“壓力應答”——綠色基因的顯性調適
工業(yè)革命帶來的“征服自然”范式,如同環(huán)境驟變對基因的刺激——綠色基因并未消失,而是在生態(tài)危機的壓力下啟動“應急變異”,通過重構表達形式適應新挑戰(zhàn)。
20世紀末,發(fā)展主義的狂飆一度遮蔽了傳統(tǒng)智慧:榆林為追求糧食增產,過度開墾導致沙化面積大幅擴張,沙柳林因過度樵采明顯縮減;安吉為發(fā)展礦業(yè),水土流失問題加劇,昔日“竹?!背霈F成片石漠化(《安吉縣環(huán)境公報》)。這些現象看似背離“三砍三留”,實則是綠色基因在工業(yè)語境下的“應激休眠”——當生存需求讓位于GDP增速,基因編碼暫時轉入“沉默”,卻始終保留核心序列。
進化生物學的“表型可塑性”(生物體隨環(huán)境調整性狀的能力)在此顯現:環(huán)境壓力超過閾值時,基因會啟動新的表達模式。2005年“兩山”理念的提出,恰是激活綠色基因的“啟動子”:安吉關停礦山后,茶農發(fā)現裸露山體的酸性土壤特別適合白茶生長,“退礦還茶+民宿旅游”模式讓山地收益大幅提升,昔日礦渣場蛻變?yōu)椤爸袊撞栊℃?zhèn)”;榆林人在沙柳林里套種光伏板,板上發(fā)電、板下種草,既減少沙柳樵采(光伏收益遠高于傳統(tǒng)薪柴),又通過板影減少蒸發(fā),顯著提升了沙柳存活率。這種轉變,恰似深海海藻在極端高壓下,放棄葉片結構卻進化出更高效的葉綠素——基因從未改變核心,只調整適應方式。
三、功能升級:數字時代的“全球編譯”——綠色基因的系統(tǒng)躍遷
進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,數字技術為綠色基因的進化提供了全新工具,使其突破地域與經驗局限,從“地方智慧”升級為“可計算、可交易、可共享”的全球算法,完成從隱性到顯性、從適應到引領的躍遷。
福建三明的林農打開“林業(yè)碳匯”APP,林木固碳量可折算成碳票,通過區(qū)塊鏈技術交易——這是“三砍三留”的數字迭代:古人靠經驗“留苗固沙”,今人用數據“存碳變現”,生態(tài)保護從“義務”變成“資產”。浙江安吉的竹農通過智能手環(huán)接收“留筍指令”:AI根據土壤濕度、竹筍密度優(yōu)化保留量,既提升了產量,又改善了竹林生態(tài)——綠色基因在算力加持下,長出了“精準調控”的數字神經。
這種升級跨越國界形成“綠色基因共享”:盧旺達農民應用中國菌草技術后,坡地種植的菌草既有效降低了土壤侵蝕,又讓收益大幅增長(聯(lián)合國糧農組織評估),實現生態(tài)與經濟的共生雙贏;中非“綠色長城”項目中,非洲牧民采用的草方格固沙法,與陜北老漢的“扎沙障”技術內核一致,只是因地制宜換用了當地植物。當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“昆明-蒙特利爾框架”將“兩山”實踐列為全球案例,綠色基因已從“地方物種”進化為“全球共享基因”,如同椰子基因組在數萬年中適應不同氣候,成為跨地域生存的典范。
四、文明范式:綠色基因的終極進化——從生存策略到共生哲學
綠色基因的進化史,本質是人類對“人與自然關系”的認知升級史:農耕文明中是“被動適應”的生存智慧(原始編碼),工業(yè)文明沖擊下經歷“主動調適”的轉型(變異重構),數字時代則升維為引領“共生文明”的底層邏輯(功能升級與文明范式)。
當前中國生態(tài)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地區(qū),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生產總值(GEP)與經濟生產總值(GDP)形成“雙增長”格局;可再生能源投資占比首超化石能源(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數據),證明綠色基因已從“生存必需”變?yōu)椤鞍l(fā)展動能”。企業(yè)實踐中,某品牌通過技術創(chuàng)新實現環(huán)保與效益雙贏(如將環(huán)保成本轉化為產品溢價),正是綠色基因在產業(yè)領域的“功能突變”,印證“保護”與“發(fā)展”不是對立項,而是基因雙螺旋的兩條鏈,相互纏繞方能螺旋上升。
這種進化暗合生命系統(tǒng)的普遍規(guī)律:從深海海藻的環(huán)境適應,到植物通過基因重組增強適應性,生命始終在“變與不變”中尋求平衡。綠色基因的核心密碼,從來不是“靜止的保護”,而是“動態(tài)的共生”——如同植物基因家族既保持核心功能,又演化出適應不同環(huán)境的變體,最終讓“與自然共生”從生存策略,成為人類文明的終極答案。
結語:從良渚魚道的石縫到區(qū)塊鏈的碳賬本,從陜北沙柳的枝芽到非洲草原的菌草,綠色基因的進化從未停歇。它帶著五千年的生存智慧,在工業(yè)時代的壓力中未曾斷裂,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更顯活力。這組刻入中華文明DNA的綠色基因,終將讓“共生”從文明選擇,成為人類與地球共同的生存契約——因為最好的進化,從來不是征服環(huán)境,而是與環(huán)境共同生長。
注:人類從綠色家園發(fā)展而來,刻記著綠色文化基因,著力發(fā)展綠色生產力,走上綠色發(fā)展之路,奔向綠色未來。黨雙忍著《綠色未來——生態(tài)空間理論與實踐》被評為“兩山論”20周年自然資源與生態(tài)文明20本好書之一?!皟缮健崩砟罡淖冎袊1疚臑榧o念“兩山”理念20周年而作。2025年8月10日于磨香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