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許你也經(jīng)歷過這些被食物“治愈”的時刻:
上了一天班,身心俱疲,在街角常光顧的小餐廳點一碗熱騰騰的米粉,隨著蒸騰升起的鮮香氣味,疲憊感仿佛也消減了一些;
雨季潮濕陰郁的日子里,捧著剛出爐散發(fā)著芝士香的面包細細咀嚼,整個人好像也能暫且隔離開周圍的環(huán)境,心情變得明媚多了;
深夜獨自加班結束,從冰箱里取出父母親手準備的“存貨”,嘗一口滿滿都是家的味道和氣息,孤獨感變成了安心與滿足……
味覺和嗅覺作為看似平常的感官體驗,實則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和情感內涵。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特定的“安慰食物”,在情緒低谷的時候能帶來治愈的力量。
帶來身心動力的“安慰食物”
說到“安慰食物”,很多人會先想到那些高糖、高脂肪和高熱量的美食,實際上,安慰食物的范圍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:它不一定是指某種特定食材或者菜肴,而是指能夠喚起我們積極情感聯(lián)想、帶來安全感與滿足感的食物。
而對于每個人來說,安慰食物的類型也是有著鮮明個人特色和差異的。比如說,一些人熱衷巧克力、奶油蛋糕這種入口即化、氣息香甜的零食,對于另一些人來說,在身心俱??释矒岬臅r候,優(yōu)質的咖啡豆研磨發(fā)出的香氣,口感鮮脆的水果蔬菜沙拉能帶來最好的平復效果。
個體對于安慰食物的偏好與使用,一直都是研究者關心的問題。有研究表明:男性進食安慰食物時,受積極情緒激發(fā)較多,而女性更傾向于受消極情緒激發(fā)。從食品口味上來看,男性偏愛豐盛、溫暖的,與主食相關的安慰食品,例如濃湯、煎烤的肉食和燉菜;而女性更偏愛“零食形態(tài)”的安慰食品,例如甜餅干、冰淇淋和巧克力。
年齡差異也會影響對安慰食品的偏好。相比成年人,年輕人更傾向于具有濃烈口味的甜/咸食物;而成年人更愿意選擇主食類安慰食品(可能是狂吃碳水的理由之一)。而壓力狀態(tài)對安慰食品偏好的影響也顯而易見,一項研究表明,有壓力的條件下,超過八成的被試者在胃口上發(fā)生了變化,而胃口增加的被試者選擇甜食、肉類和快餐食品拼盤的數(shù)量顯著增多。
觸發(fā)“愛與被愛”記憶的熟悉食物
此外,還有一類“安慰食物”會特別引發(fā)人的情感共鳴,它們通常帶有鮮明的個人印記——可能是媽媽擅長烹飪的一道紅燒肉,也可能是家附近開了二十年的小鋪里的清湯餛飩。它們的共同特點是,一旦出現(xiàn),便能瞬間觸發(fā)我們對某些溫暖場景的記憶,從而產(chǎn)生心理上的舒緩效果。
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這種現(xiàn)象與經(jīng)典條件反射密切相關。特定的食物味道、香氣甚至口感,經(jīng)過反復與愉悅的體驗相結合,逐漸形成了一種穩(wěn)定的聯(lián)結。每當我們再次接觸到這些刺激物,大腦會自動釋放出愉快的信號,形成所謂的“舒適區(qū)”。
文學巨匠普魯斯特在他的偉大作品中,描述了自己如何被瑪?shù)铝盏案獾臍馕秵酒饘ν杲?jīng)歷的回憶。以他名字命名的“普魯斯特效應”揭示了氣味與情緒記憶之間的緊密聯(lián)系:氣味比其他的線索更容易直接觸及大腦中負責情感和記憶的核心區(qū)域,喚起深藏已久的記憶和情緒,并對情緒產(chǎn)生直接影響。
此外,根據(jù)依戀理論,人類天生具有尋求親近和安穩(wěn)的需求,而熟悉的食物恰好能滿足這一深層的心理訴求,成為我們在外界環(huán)境不穩(wěn)定時的避風港。而準備和享用這些食物的過程,有時也是一種療愈儀式。揉面團時觸感帶來的放松,蒸煮、煲湯時伴著香氣的等待,這些步驟也會引導我們將注意力從困擾轉移到當下,實現(xiàn)某種程度上的“心流”體驗。
“安慰食物”不同于“情緒化進食”
說到安慰食物的效用,我們容易混淆的一個概念是“情緒化進食”。盡管兩者都涉及食物與情緒的關系,但本質截然不同。
安慰食物的核心元素在于適度與自覺:個體自主選擇特定的食物,或是在進食特定食物的時候,能夠感知食物對自己情緒的積極影響,并且在享受之后感到滿足、充實、身心舒暢。而“情緒性進食”的表現(xiàn)多為因焦慮、孤獨或無聊而機械地往嘴里塞東西,即使吃到飽脹仍無法停止。這往往是無意識、難節(jié)制的行為,雖然能短暫地讓人感到滿足,但會留下更沉重的負擔。
判斷自己到底是在用“安慰食物”獲得滿足,還是用“情緒化進食”對抗焦慮,判斷的關鍵不在于吃了什么,而在于進食前后的感受:
如果你吃完覺得心情平復、精力恢復,那就是健康的撫慰行為;
如果伴隨內疚、自責,甚至出現(xiàn)消化不良等身體不適,就需要警惕是否陷入了情緒化進食的陷阱。
圖片特別要提醒一句:大家都有脆弱的時刻,不要過于苛責自己偶爾的“情緒化進食”。但如果這種現(xiàn)象過于頻繁地發(fā)生,正常的三餐規(guī)律都受到影響,或是因此影響到了身體,就要及時干預,避免發(fā)展為進食障礙。
關鍵是維持和食物的健康關系
要想充分發(fā)揮撫慰食物的積極作用,關鍵在于建立一種平衡和諧的飲食觀。
首先,學會傾聽身體的真實需求,區(qū)分真正的饑餓與情緒驅動的進食欲望。
例如在“想吃”的時候,嘗試設置一個短暫的停頓時間,用來自我覺察和感受:“我現(xiàn)在是真的餓了嗎?”如果是,那就安心享用一頓營養(yǎng)均衡的飯菜;如果不是,不妨試試其他方式轉移注意力,比如出門散步十分鐘,或者找好朋友聊聊天。
建議你能有意識地尋找和拓展自己的“撫慰食品清單”——不要局限于單一的高糖高脂選項。新鮮奶酪、燕麥和魔芋制品,水果和堅果,甚至清淡可口的湯,都同樣可以扮演這個角色,而且更有利于身體健康。
同時,培養(yǎng)正念飲食的習慣,慢下來去品味每一口食物的味道變化,感激大自然的饋贈。把關注點聚焦在和食物“相處”的時間中,會放大食物帶來的愉悅感。當然,也要允許自己適時放縱,畢竟完全剝奪樂趣反而可能導致壞習慣反彈。
最重要的是,雖然食物帶來的情緒調節(jié)既快又明顯,但我們要認識到這并非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。在這個快節(jié)奏的時代,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懂得如何善待自己。當遇到難以排解的情緒困擾時,除了求助于冰箱,還可以嘗試運動、冥想、寫日記等多種方法,構建多元化的自我關懷體系。
作者丨竇媛媛 心理咨詢師 中國科普作家協(xié)會會員
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、中國心理學會會員